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研究

 二維碼 209
發表時間:2022-11-16 10:29

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研究

作者姓名:蘇小藝   單位: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學

  要:當前高中生行為習慣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四不”問題和“三個過度”,追根溯源,養成這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因素包含家庭教育缺失和學校管理疏漏的影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熟知良好行為習慣對高中生的重要性,筆者在課程標準和杜威權威著作的引導下,并借鑒教育界各位優秀名師的教育舉措,提出“榜樣教育帶頭行”“學科滲透貫其中”“德育積分明規范”“主題班會煥生機”“家校共聯為后盾”,希冀對促進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行為習慣;教育;方法研究

一、當前高中生行為習慣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與時俱進,高中生的行為習慣日漸衍生出新的問題,筆者將之分為兩類:一為課內的“四不”問題;一為課外的“三個過度”。

(一)“四不”問題

“四不”問題包括學生不擅獨立思考、不能凝神聽課、不喜問問題、不會做筆記。尤其是高中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尤為突出,每當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都“鎮定自若”,希冀教師能直接告知問題的答案。就筆者所教授的語文學科而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1],這其實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份見解。其次,學生不能凝神聽課。特別是上下午的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效率低下,于己而言,將陷入學習困難的大循環,于他人而言,會營造不良的學習風氣,使得班級的學習成效日趨下降。再者,學生不喜問問題。再難看到“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的請教場景,大多數學生會將這一個個小問題,滾雪球般被迫轉換成一個個大問題,最終呈現在自己的卷面分數上。最后,學生不會做筆記。學生似乎無法判別重難點,往往需要教師在課上再三提醒、敦促學生及時摘抄,學生才會懶散地記錄下??偠^之,對于以上的“四不”問題,筆者尚且歸結為學生對學習無目標,對未來無規劃。

(二)“三個過度”

課外的“三個過度”同樣令人堪憂。一則過度重視裝扮。張明佐老師曾說過“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2],由此學生會額外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盡管有校服的約束,但依舊有部分女生會裝飾頭發,私帶飾品,男生則在發型和鞋子上大費功夫。二則過度沉浸手機。李蓓蕾老師通過調查分析得出“手機依賴指數較高的個體存在更高的可能性具有較高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沖動傾向及身體癥狀問題”[3],自控能力不佳的學生更是會借助手機完成作業或是在家自習時完全沉浸于手機的世界。三則過度依賴父母。在物質條件豐富的時代,父母總是力所能及地對孩子傾盡所有,為他們排除萬難。在這一時期,學生貌似趨于獨立,實則從日常生活瑣事到交通、學業等都依賴父母的一手“承包”,久之,便容易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凡事要有一個“度”,過之則不良。

二、高中生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因素

如上文所述,課內的“四不”問題和課外的“三個過度”都是當前高中生行為習慣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不良習慣的源頭從何而來,筆者將從兩個方面剖析之。

(一)家庭教育缺失

都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但是絕大多數父母只能做到提供孩子物質保障,做不了完全意義上的教導。筆者在擔任班主任的職業生涯中,發現大多數問題學生的家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大體將之分為兩類。一類是家長過于溺愛孩子,無原則地包容他們,以至于當學生在校犯錯誤時,他們都自認為有家長給他們“兜底”,因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一類是家長的工作過于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和成長,當接到班主任的電話時,以一句“我也管不了他”終結話題。尤其是高中生這個群體,處于不善與父母交際的年齡段,總給父母一種孩子已經獨立的假象,其實不然,高中生還需要父母的督促教育,這種督促教育應是有原則的、有愛的。

(二)學校管理疏漏

在持續不斷的教育體制改革下,依舊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欲從自身所帶班級著眼來窺測學校管理方面的小疏漏。筆者所帶的班級為組合班,由三種選科組合構成,其中既有物理類也有歷史類。為何會有這種分班情況的發生?其實這在“3+1+2”的自主選科模式下難以避免,因為年段班級總數僅十個,但是由六種選科可構成的組合實在不可計數,學生堅持自己所選,那么學校就要提供相應的配套教育,由此組合班得以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組合班的排課也成為一大難題,因而不得不產生“走班”制度,導致部分學生需要到其他班級的后排聽課,而留在班級聽課的學生又過于稀疏,難以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對于此,筆者認為學校應提供更加完備的課程安排,寧可再提供教室實施副科的小班教學,也不要讓學生流動到其他班級的后排聽課,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不夠積極主動的學生而言,這樣會使學生對該學科缺乏歸屬感。

三、高中生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不良行為習慣所產生的后果雖無法精確估值,但作為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引領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趨利避害。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就提及“人們對習慣運作情形,有明確的理解方式。作為技能形式和欲望形式、思想模式、觀察和反映模式成了習慣的一部分”[4]。更通俗地來說,每個人的意識都由焦點意識和附屬意識構成,而這習慣不正巧是作為附屬意識而存在的嗎?正如我們錘釘子,怎樣握住錘把,該使用多大的力道,從何角度錘下去,都屬于我們的習慣,也即我們的附屬意識,我們無需花費太多的心思關注這些方面的內容。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那個釘子,這正是我們的焦點意識。焦點意識越少越好,附屬意識越多越好。我們如何才能擁有更多的附屬意識?筆者認為,這就要靠我們平時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對高中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里就非常明晰地闡明這一點。如在“基本理念”部分就提及“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6]。由此可見,在教學領域中,尤為關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與方法

結合上文所提及的學生在學業、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問題,以及養成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因素,筆者在課程標準和權威著作的引導下,借鑒教育界各位優秀名師的教育舉措,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促進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與方法。

(一)榜樣教育帶頭行

陳意立老師曾提出“在培養行為習慣方面,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范”[7],由此可見,榜樣的作用不可忽視。與其天天對學生進行口頭說教,不如以榜樣教育之,帶領學生迎頭而上。

試舉學生耳熟能詳的名人,他們的感悟能對學生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如愛默生曾說“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等等。筆者希冀時常以名人的所思所想告訴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再者,近來北京冬奧會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受到舉世矚目。賽場上的谷愛凌和蘇翊鳴,年齡與筆者的學生相仿,卻能在賽場上大放異彩,他們的成功與自身的良好習慣有著莫大的關聯。因而,我們可以緊隨時事,借著冬奧會的熱度向學生介紹這些青年運動員,來吸引學生養成個人的良好作息習慣、學習習慣等。

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師德師風。如趙淑娟老師說道“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用高尚的師德感染影響學生”[8];楊平老師也提及“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9]等等。由此可見,教師“說”不如“做”,在“做”中也要注意自己的指導模式。杜威曾在《民主與教育》中說指導分為肉體上的效果和道德上的效果?!爸笇С32扇≈苯臃磳Φ姆绞?,運用侮辱、嘲弄、冷遇、譴責和懲罰的方法,或者借助與孩子對著干的方式,來轉變其惹人厭惡的行為方式”[10],這就是屬于肉體上的效果,這種效果帶來的正面影響微乎甚微,甚至可能還會引起學生極端的做法。但其實學生非常在意通過自己的行為贏得他人的好感,渴求得到教師的贊賞,我們可以通過這一點積極引導學生朝著良好方向發展。

(二)學科滲透貫其中

筆者所執教的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一個學科,各個主題的文章的教學也許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就如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勞動光榮”主題,筆者可以通過《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楊》等課文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從而養成正確的勞動習慣;如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學習之道”主題,荀子認為“學不可以已”,韓愈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黑塞帶著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王佐良讓學生對知識充滿崇敬。在一篇又一篇串如珠玉的文章的啟迪下,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觀念,在學業、勞動、生活等方方面面施以規范,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對于教師而言,也要加強問問題的藝術和提高作業評閱的質量。杜威認為,對真問題、偽問題、假問題作出分辨,是十分必要的。他的這個觀點延伸到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還是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一堂好課是由一個個好問題串聯起來的,聽課關鍵要聽問題。但是,教師要提出一個個好問題,談何容易?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師接連提出的問題之間毫無相關性,以至于學生根本無從下手,不知該如何作答。由此觀之,在問問題的藝術上,教師應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提出高質量、有價值的問題來。與此同時,也要提高作業的評閱質量,尤其是寒暑假的作業批閱,避免學生一“月”,教師一“閱”的情況出現。

(三)德育積分明規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筆者希望借助德育積分制度從嚴管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后,再讓學生自由自覺地成長。經過一個多學年的實踐,初見成效。管理的流程為:筆者先制定德育積分細則,經過班委和班級同學的商議修改后,形成定稿發布給班級學生共同熟悉。細則分為考核項目和加分項目,考核項目有出勤、儀容儀表、常規紀律、作業和衛生這五大類,如有違規者,采取扣德育積分和加入周五大掃除等措施;加分項目有樂于為班級做好事、體育競賽和科藝節等校園活動、學科考試、小測、班委附加分等。記錄的紙質材料有兩份,一份是帶花名冊的表格,以數字記錄為主;一份是活頁本,每位學生都擁有獨屬自己的那一頁,上面詳細記載加分和扣分的具體項目和原因。這兩份紙質材料的登記人為每天的值日班委,監督人為全班學生。此外,還將在每個學期的家長會上,將學生個人的德育積分活頁發給家長,讓家長熟知學生的日常表現,以便共同監督。最后,一個月統計一次德育積分,位列前三名的學生由班主任頒發獎品,位列后三名的學生則給予相應的鼓勵措施。為提高學生對此德育積分的重視程度,也為班級日后各項個人榮譽頒發的公平公正,筆者會事先告知學生,后續的評優評先都會以個人德育積分情況為主,希冀以此來規范學生的個人行為,促進學生積極向上地發展。

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筆者也從鐘成寶老師的趣味化管理中獲得省思。他認為習慣應該在趣味游戲中加以鞏固,因而他的班級以“軍銜制”的方式管理學生,“從‘一等功’到‘三等功’對應設置20個‘軍銜’,采用現行陸軍肩章圖案作為級別標志”[11]。照此,筆者會汲取鐘成寶老師的管理方法,優化本班的德育積分制度,使德育積分不再是單方面的條條框框束縛住學生,而是讓學生樂在其中,積極規范自己。

(四)主題班會煥生機

如果說德育積分是從嚴落實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那么班會課則是為煥發學生生機提供一個平臺。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機,如果總是班主任一成不變地站在講臺上說教,那基本沒有什么教育成效。因而,本學期筆者把主題班會全權交給班長和副班長,由他們自行去搜集有關的材料,設定有趣的班會活動,這樣既能調動班級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德育教育貫徹其中。此外,班會課也是開展表彰大會的一個好時機,針對每月一次的德育積分評比和半學期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表彰,都能在班會課上有效落實,也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努力成果看得見、聽得見,從而帶動班級學生一起向上發展,有利于促進班風、學風的建設。

(五)家校共聯為后盾

正如上文所說,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陪伴。因此,班主任應通過定期家訪、家長會、線上聯絡等方式與家長保持溝通,互換心理、學業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與此同時,家長和教師都可在學生面前適度的表揚,讓學生知道自己無論是在自己的父母抑或是教師心中都是個不錯的學生。此外,班主任還尤為注意要為特殊生建立檔案,密切關注這些心理特殊生和學困生,與家長攜手共進,互為學生堅實的后盾,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當然,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初見成效的過程中仍能發現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就比如上文提及的目前無法改變的“走班”制度,在這一境況下,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究。另外,雖然學生在校的手機監管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可學生在家難免還會出現懈怠的情況,這又需要家長和教師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實施起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但筆者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針對目前的主要問題,通過“榜樣教育帶頭行”“學科滲透貫其中”“德育積分明規范”“主題班會煥生機”“家校共聯為后盾”等一系列舉措,終能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明佐.試論弗洛姆人格理論和中學生獨立人格塑造[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1,(7).

[3]李蓓蕾.高中生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以北京市某校高中生為例[J].科學教育研究,2019,(8).

[4][10]杜威.民主與教育[M].俞吾金譯.上海:華東示范大學出版社,2012.

[7]陳意立.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

[8]趙淑娟.試論班級管理中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20,(15).

[9]楊平.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6).

[11]鐘成寶.農村寄宿制中學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8).